有媽媽就回復問:兒子 8 歲,在家裏,非常調皮。根本不服我們的管教,說一句拿十句頂撞父母。面對性格暴躁的他,不吼不叫又能怎麼辦呢?是啊,如果孩子在性格上就出現暴躁問題,確實要值得引起父母的重視。我們得想辦法去糾正和改善,避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發不必要的麻煩。
現如今的孩子都寶貴的很,很多壞脾氣也是父母的驕縱而形成。比如,在孩子年幼的時候,肆無忌憚得滿足;做錯事不糾正,由著孩子任意妄為等。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,我能理解每個家長愛孩子的心。但面對孩子脾氣暴躁的問題,我們是否要去分析原因,究竟是什麼導致?如何才能去正確引導孩子改善脾氣暴躁的壞毛病?
一、家庭環境因素
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,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尤其是從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,父母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。如果家長都沒有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,情緒不穩定,動不動就怒吼孩子,給孩子樹立一個暴躁惡劣的成長環境。那麼孩子自然會容易形成暴躁不安的性格。這種“專治”式得教育也是源於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態度。
二、以暴制暴
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有句話說得好:“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就會有一個熊家長。”
我始終覺得,一味的以暴制暴絕不了根本問題。一個喜歡暴力,愛攻擊別人的孩子,本質上就是缺乏自我控制。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,很難有良好的人際關係,也很難有幸福的人生。
在遊樂園的時候,看到兩個小孩為了搶奪一個蕩秋千的位置而大打出手。另一男孩的媽媽上來二話不說就扇了對方孩子一巴掌,最終導致雙方家長都被打成重傷,躺在醫院昏迷不醒。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肯定會遇到被欺負的情況。我在《看孩子被欺負家長教她打回去?》文裏也說過:孩子之間的矛盾無法避免,這是成長過程中必經階段。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,家長該怎麼做?是打回去還是對別人的欺負視而不見?冷靜下來想想,在這個不安分的年代,不該只教孩子謙虛,寬容。
適當的也要學會反擊,學會保護自己。做父母的唯有遵循一個原則,要明辨是非,不袒護不包庇。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,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能處理的儘量交由孩子自己去解決。若不能,父母需要適當參與,不能縱容別人得霸道,讓孩子變得軟弱無能。
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,第一時間不去維護,甚至大聲責備:“你自己幹什麼吃的,他打你,你不會還手啊?你是傻子啊?” 這樣的父母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非常多。孩子被欺負,父母在第一時間要做的是去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,告訴他,不用害怕,父母會保護他。訓斥和責備只會讓孩子感覺到在犯錯,沒有安全感,甚至對父母會失去信任感,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,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。
三、毫無原則
沒有原則的父母,教不出有教養的孩子。
很多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,一味地滿足他的需求。最終導致,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壞,甚至連父母都不知道該怎麼去管教。
俗話講,無規矩不成方圓。我也很愛小溫馨,想給她最好的。但我會制定相關規則,比如,和她約定好只玩半個小時的遊戲,到了時間要主動關掉 iPad,怎麼哭鬧都不無濟於事,堅決不妥協。家長們有必要認識到:在規矩和愛之間,本來就沒有差別,他們就是統一而且相輔相成的。
資料來源:環球華報
照片來源:pxhere.com